渤海人壽上半年凈虧損7.49億 位列68家非上市壽險倒數第二
二季度虧損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投資業務配置的部分產品存在交易對手信用違約,利潤受到個別投資資產計提大額減值影響
近日,渤海人壽披露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264.65%。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償付能力保持穩定,上半年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為53.12億元,但仍凈虧損7.49億元。
具體來看,一季度,渤海人壽實現凈利潤1.43億元,二季度凈虧損8.92億元。對此,渤海人壽表示,二季度虧損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投資業務配置的部分產品存在交易對手信用違約,利潤受到個別投資資產計提大額減值影響。
據企查查信息顯示,渤海人壽成立于2014年12月,是首家總部落戶天津自貿區的壽險公司,注冊資本金為130億。
成立前三年,渤海人壽均實現了盈利。2015年-2017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8094萬元、6836萬元和2.21億元。直到2018年,渤海人壽出現了轉盈為虧,凈利潤為-7.68億元。2019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3.95億元。
2020年一季度,有賴于投資收益的增加,渤海人壽實現階段性盈利,凈利潤為1.43億元。
然而,二季度卻因受到個別投資資產計提大額減值影響,直接出現8.92億元的虧損。也就是說,公司2020年上半年虧損了7.49億元。截至目前為止公布的68家非上市壽險企業中,渤海人壽凈利潤位列倒數第2名。
除業績持續虧損外,公司今年二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64.65%,較2019年第一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426.91%下降了162.26個百分點,下降幅度較大。
此前背靠海航系并借著萬能險業務的東風,渤海人壽的保費規模在短期內快速提高,并且很快盈利,打破了壽險業素有的“七平八盈”定律。但2016年隨著保險姓保,回歸保障的政策推動,公司保費收入下降,保費下滑。
面對大趨勢,渤海人壽也進行轉型。《每日財報》注意到,盡管今年二季度出現了虧損,但渤海人壽整體也呈現新的變化。
譬如今年上半年,渤海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53.1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54%。其中原保費收入達成53.68億元,同比增長67.18%;長險原保費收入53.37億元,同比增長68.25%;實現新單原保費收入51.94億元,同比增長82.12%;新單期交保費2.32億元,同比增長約1085%。
下半年,公司稱還將推出針對高凈值人群的年金險、終身壽險等財富管理產品;針對大眾人群的重疾險等健康保障產品,依托專業化營銷服務體系的構建運營,全力完成全年新單標準保費目標。
與此同時,公司表示還將進一步加強銷售費用管控,逐步調低主銷產品的銷售費用率;從控制需求、整合資源、人員管理角度開展精細化管理、降低費用等各項降費舉措,以節約資本性支出。
事實上,經營業務方面有了起色,或許和公司股東層面即將變動有很大的關系。
截止2020年第二季度,渤海人壽共17家法人股東,其中僅4家股東股權處于正常狀態,其余13家股東股權處于質押狀態,質押率占總股權77.4%,第一大股東渤海租賃(行情000415,診股)股份質押率更達99.69%。
據公開媒體報道,目前渤海人壽已提交了股權變更申請,現任第一大股東渤海租賃擬將所持全部的股權轉讓給第六股東天津天保。若這一變更獲批,天津天保將成為渤海人壽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將由8.46%提升至28.46%。
如此股權變動,意味著擁有天津國資委背景的天津天保將成為渤海人壽的第一大股東,海航系完全退出。在新股東的發展支持下,渤海人壽有望迎來新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