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光還是驚天巨騙?1280億的大項目來路蹊蹺 前路不清……
01
再過兩周,華為最高端的麒麟系列芯片就要絕版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面對美國的芯片制裁,甭管是臺積電還是聯發科,從9月15日起都不能再向華為供貨了,考慮到僅有臺積電能實現7nm工藝的量產,采用7nm設計的華為麒麟芯片真是要斷貨了。
從1991年進入芯片設計領域開始,華為就沒停下過追趕的腳步。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自主研發設計的海思麒麟橫空出世,現如今已是世界上最領先的手機芯片之一。
但是造一個芯片需要幾個關鍵流程:設計、制造、封測。華為的能力是設計,簡單的說就是自己有圖紙,但制造得靠別人,自己生產不了。
自己真做不出來嗎?目前看還真不行,卡就卡在光刻機這個環節,它是干嗎的呢?通俗點說就是把掩膜版上的精細圖形通過光線的曝光印制到硅片上,是個特別復雜的機器。
像前段時間回歸的中芯國際(行情688981,診股),目前才剛實現了14nm工藝的量產,中低端芯片尚可代工、離高端芯片還差著距離,相比之下,臺積電早在18年就實現了7nm工藝的量產,今年更是邁進了5nm門檻。
設計領域大包大攬、制造領域有求于人,這中間的巨大斷層也給了別人卡脖子的機會——這不,美國商務部的一紙禁令下來,麒麟芯片隱隱有了絕唱的悲壯,連手機販子都忍不住開始加價了。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很多人說,我們有錢,多買點不就完了?抱歉,還真買不到。全世界最大的廠商ASML現在的高端EUV機器一年的產量也就30來臺,大客戶包括三星、英特爾、臺積電,基本出一臺搶一臺,其他廠商很難進入,而且人家根本不賣給中國,因為這雖然是個荷蘭廠商,但背后美國支持很多,所以,外采這條路很艱難。
難,也意味著機會。
于是很多國內廠商紛紛開始進軍,其中風頭最勁的,是成立不到三年的武漢弘芯。
2019年底的時候,武漢弘芯半導體高調地辦了個光刻機設備進廠儀式,當時不知道具體型號,但根據現場打出來的橫幅,這個光刻機應該是ASML出品,還號稱是大陸“唯一能造7nm芯片的光刻機”。
02
兩年時間解決行業幾十年的頑疾,武漢弘芯這速度直接打臉了競爭對手,按這個速度,芯片哪還會是個問題?
當時有媒體直接說這就是“民族之光”。
可惜,話音未落,這么一臺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光刻機設備”,不僅沒能如期投產,反倒是被抵給農行換了5個億貸款,確實讓人大跌眼鏡——這得是多缺錢啊,連吃飯的家伙都能給當了?
單從項目的投資計劃來看,真不至于,武漢弘芯半導體可是“財大氣粗”的主兒啊。
在武漢市發改委的《2020年市級重大在建項目計劃》紅頭文件中,武漢弘芯的半導體的總投資達到了1280億人民幣,占到了先進制造業項目里的最大頭。
手頭寬裕,胃口自然也很大。在武漢弘芯半導體的官方網站上,赫然寫著對未來的愿景:
●中芯國際有的得有,先搞個14納米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要達到每月30000片;
●臺積電有的更得有,7nm以下邏輯工藝生產線也要建,總產能也要達到每月30000片;
●除此之外,還將會建成一條晶圓級的先進封裝生產線。
……
不過光砸錢也不行,半導體不比房地產,這畢竟是個技術密集型的高端產業。沒有經驗豐富的大牛帶隊,砸多少錢可能都白費力氣,重新培養是來不及了,只能從臺積電挖人。
比如在去年,公司就把蔣尚義請過來擔任CEO。75歲的蔣尚義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左膀右臂,在圈內素有“蔣爸”之稱,這算是給弘芯找了個定海神針。
除此之外,公司也用高薪挖來了不少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前段時間,日媒就報道過有100多位臺積電員工被挖到大陸從事芯片研發項目,其中武漢弘芯和濟南泉芯各自“分”到了50人。
單從人員配置和投資計劃來看,武漢弘芯的態度還是很明確的,樂觀的人紛紛預測:也許再等上幾年,武漢弘芯搞不好真的能實現趕超世界先進芯片制造水平的偉大愿景。
03
按照計劃,這個宏大的芯片項目分為兩期。
一期工程總投資預計520億,2018年初動工、19年7月主體結構封頂;二期工程總投資760億,2018年9月開工、但至今都沒有下文。
為啥?主要是沒錢了,不光建廠房的資金沒到位,連施工隊的工錢都得欠著。
去年的時候,武漢的一家工程分包商就把弘芯給告了。相比一千多億的投資來說,4100萬的工程款的確不算什么,但遲遲拿不到錢,這家小承包商馬上就要揭不開鍋了。
除了欠著小包工頭的錢,大包工頭也被坑的夠嗆——在項目開建的這幾年里,項目的總包商武漢火炬不僅自掏腰包花了不少錢,還親自下場幫弘芯出面貸款好幾個億、墊付利息,簡直是新世紀的活雷鋒啊。
但貴人這么多還是缺錢,沒辦法,就出現了之前提到的事情——武漢弘芯不得不把剛引進的 ASML 1980Di光刻機給“當”了。
這個設備信息一公開,業內人士發現,這玩意根本就不是最先進的EUV光刻機,需要多次曝光和工藝的配合,才可能生產出7nm芯片,而且目前用這種設備生產出7nm芯片的只有臺積電,指望弘芯短期內根本就沒戲。
好在機器還沒開封,還真讓他們從武漢農村商業銀行貸出來5.8億人民幣,好歹能應一下急。
不過這也苦了那些抱著遠大理想入職的員工,手上沒東西操作,再厲害的工程師也只能紙上談兵。
據說,高薪請來的弘芯員工目前的日常工作就是讀讀論文、寫寫PPT,還會在由員工飾演的機臺上定期進行“產線模擬”——
據員工介紹,目前弘芯“產線模擬”員工組已經開始強攻3nm工藝了,不光碾壓中芯國際、三星和英特爾,連臺積電也被遠遠得甩在了身后,由不得你不信。
要是按照這個評判標準來看的話,馬斯克估計早都把移民中介開上火星了。
04
根據天眼查提供的資料,武漢弘芯背后站著一家叫北京光量藍圖科技的公司,注冊資本18億,兩個股東,李雪艷認繳9.8億,曹山認繳8.2億,但是公司章程也明確了,北京光量的發起人在2045年12月之前都不用出資。
公司的大股東李雪艷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在十余年的商業生涯中,她搞過生態科技、賣過燒酒,開過餐飲、還做過中醫藥,怎么看都像是一個擅長追逐風口的牛人,怪不得最近又盯上了半導體。
除了李雪艷之外,光量藍圖之前還有個叫曹山的股東。除了武漢弘芯,他還在濟南、珠海、湖北等地搞了好幾家集成電路制造公司,每次都能拉到當地政府捧場。
當然結局最后估計也都大同小異,拋開弘芯不談,各地爛尾的半導體項目殷鑒不遠——
比如在今年5月,成都的格芯就因為經營狀況異常而徹底停工停業。盡管沒有武漢弘芯吹的那么響,但這也是個計劃投資超過100億美元的大項目。
而在南京,號稱投資百億的南京德科碼晶圓廠項目也最終因為引資失敗而申請破產;在江蘇淮安,淮安德淮半導體的情況也差不多,在陷入停產后不久,也被淮安從2020年工作報告中除名。
就是這個北京光量藍圖科技的公司,2017年11月與武漢東西湖工發投發起設立武漢弘芯,注冊資本20億,北京光量占股90%,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時間是2019年12月。很快,小股東東西湖工發投打款2億,立刻開工。
建設的體量很大,很快,前面說到的拖欠工程款的問題就出現了,整個項目的情況可以形容為——差錢、差錢、非常差錢!大家都在眼巴巴的希望大股東的投資到位,這時候騷操作來了,公司章程又改了!股東出資時間改到2020年12月31日…….
工程停滯、欠款一堆,大股東出資時間推延到2020年底,而大股東北京光量的出資時間是2045年,這個時間表怎么對也對不上。今年7月份底,小股東熬不住了,武漢市東西湖區就發布了《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報告。
報告提到,武漢弘芯制造項目被列為東西湖區投資領域面臨挑戰的首個案例,直言弘芯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這算是認栽了?
其實早在建國初期,咱們的半導體產業就艱難起步了。不僅很早就造出了單晶硅,甚至在1960年就成立了不少研究機構和電子廠,但由于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不得不早早放棄了追趕的腳步。
等到新世紀開始,咱們好不容易填飽肚子、有余力重啟半導體研發項目了,又鬧出了“漢芯”的特大丑聞,騙子一波又一波,在一片憤怒和絕望聲中,貿工技戰勝了技工貿,歷史又在這里分了岔。
從中興、華為開始,咱們就飽嘗了在關鍵技術領域被卡脖子的苦果,知恥而后勇,這才有了中芯、寒武紀(行情688256,診股)等國產芯片公司的窮追猛趕,要政策給政策、要投資給投資,這沒錯。
但半導體這樣的高科技產業有其特殊的發展規律,既要有錢又要有人,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少,彎道超車更看駕駛技術,穩扎穩打慢慢來不怕,但每一次號召芯片業崛起的過程中,首先到來的似乎都是騙子,武漢弘芯會重蹈覆轍嗎?
至少公司不這么看,他們特地發布了一個聲明,指責公司面臨的種種非議都是謠言,當然,真相到底是什么估計很快就會揭幕,畢竟這項目體量巨大,真有馬腳一定遮不住。